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婺源余四维

打字、复印、名片、PVC证卡、彩色打印、装订、扫描、过塑13960217031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佛教——三法印、四圣谛、五蕴、十二因缘  

2012-01-24 17:28:05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三法印既是诸行无常、诸法无我以及涅盘寂静。所谓法印是用来印证某种道理是否符合佛法的方法。

         诸行无常——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,过去有的,现在起了变异,现在有的,将来终归幻灭;

         诸法无我——在一切有为无为的诸法中,无有我的实体;所谓我的存在只是相对的生理和心理幻象。

         涅槃寂静——涅槃的境界,灭除一切生死的痛苦,无为安乐,故涅槃是寂静的。

 

四圣谛概括了两重因果关系:集是因,苦是果,是迷界的因果;道是因,灭是果,是悟界的因果。

        苦谛(迷的果.即苦果)佛陀一共列举了十一种苦:生老病死,愁悲忧恼,怨憎会,爱别离,求不得。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 集谛(迷的因.即苦因)佛陀说导致苦的真实原因正是贪爱,而这贪爱可分为三种:欲爱、有爱、无有爱。

        灭谛(悟的果.即乐果)佛陀说即是那种爱的无余离贪、灭、舍弃、舍离、解脱、无执着

        道谛(悟的因.即乐因)佛陀说此即八支圣道,这就是:正见、正思惟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

五蕴包含了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这五种类的法,各个合为一集,都是因缘和合的,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,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。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。“五众”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;“五阴”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。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;智慧比较差的众生,佛陀则为他们演说十二处、十八界。   

  1. 色蕴,总该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质。 即物质的积聚。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。内色就是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--五根: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;外色就是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--五境:所知的外境,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。
  2. 受蕴,对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。既是领取纳受之意。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,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。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,它有苦、乐、舍(不苦不乐)三种感受;心受由意根所引起,有忧、喜。固受有苦、乐、舍、忧、喜五种性质。
  3. 想蕴,对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。 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。既是看、听、接触东西时,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,然后为它安立名称,生起认识的心理。
  4. 行蕴,其他对境关于嗔贪等善恶一切之心之作用也。“行”是造作之义,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,所造作的行为有善、恶、无记三种心理,称为心所生法,又称为心所。 
  5. 识蕴,对境而了别识知事物之心之本体也。 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、小乘的区别,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:识蕴分为八识,它又可分为三种类:一者为心,它集起诸法,并能生起种种的法,此既是指第八识--阿赖耶识。二者为意,它恒思量我--末那识。既是我们有一种心念,它一直执著有一个“我”,称为意。三者为识,既是了别外境;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,称为识。有时候,心、意、识总称为心,也称为识蕴;识能够知道外境,所以是能知的心,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,以它为主,故称为心王,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。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79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